涤荡阅读的铜臭气
丁泳丹
故事还要从前几天逛书店说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在被奶茶的甜蜜和火锅的油腻裹挟的街道中,偶然发现了一处置于时光之外的“桃源圣地”。老旧的匾额上“书店”“报刊”字样被余晖照得闪闪发光。气氛似乎一下子怀旧了起来,我喜出望外的推开门,一股时代感扑面而来。
多久没有逛书店了呢?在上初中的时候,学校门口的两家书店是我每天放学的打卡地,我总要迅速地钻进店内人群,才能买到刚到的杂志。除了《意林》《格言》《读者》《青年文摘》等文学杂志,《知音漫客》《飒漫画》这之类的漫画周刊更是书架上的抢手货。那时候,能抢先买到一本刚到的杂志,可比如今在直播间抢货更刺激,而且绝对会成为班级的“红人”。
阅读就像烹饪佳肴,要品出一番滋味,寻一盘好食材是关键。书店就像是神秘的森林,说不准哪个角落里就悄悄藏着山珍。在一排排书架前徘徊踟蹰,精心设计的封面眼花缭乱,不带有功利性的,只是单纯地找一本最合自己口味的书籍。小说、杂志、漫画、报纸……分门别类的在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,像是列队方阵一般,散发着书籍神圣庄严的光芒。
回忆闪烁的耀眼光芒倏的一下黯淡了下去, “xx攻略“”xx速成”“满分宝典”等字样排山倒海般向我扑来。眼前的书籍不再按照原有的类别放置,更像是被僵硬的捆绑在名为“小初中类”“高考类”“考编类”等木架子上。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——不知从何时开始,阅读被功利绑架,书籍被困在铜臭气中。冷静的想了想,或许是面对着升学压力、就业压力、技能恐慌、考证热潮,我的书桌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各式各样的工具书霸占,面对司空见惯的“秘籍宝典”而逐渐变得麻木。我从未觉得自己缺乏阅读,毕竟自己在书籍方面的消费只增未减,每天耗在阅读上的时间也从未减少,现在想来大错特错!功利性图书带动了功利性阅读,为了速成、为了提高分数、为了金钱……这真的算是阅读吗?带着侵略性的野心和欲望翻开扉页的那一刻,似乎就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了。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,出版方也量产着“快餐式”书籍,瞄准一切读者感兴趣的方向,让读者心甘情愿的掏钱消费,一场场利益交易终是让双方迷失在越来越浓厚的铜臭气中了。
无论是千古大家,还是布衣百姓,都不谋而合地悟出了阅读的真谛:开卷有益。中国人向来是重视读书的,唐诗宋词、四大名著,阅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,但是我们对阅读的理解还是十分浅薄的,起码我认为“阅读”不应等同于“看书”。无论是一部小说,还是一篇文章,好的作品是一词一句搭建起来的多维空间,当文字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凝聚起一股足以支撑灵魂的力量,这是一种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核。读者畅游文字间,揣摩着鬼斧神工,体味着另一个思想的声音。如果余华先生没有把心灵放进《老黑奴》中,《活着》就不能敲击更多的灵魂。阅的是文字,读的是生命,这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唤醒。
阅读,应是一种对未知的探寻,它不是手段,而是过程,就像幼儿对图画书的渴望,是人类最纯粹的求知欲望。从买到一本心仪的书,选择一篇动心的文章,到意犹未尽的读完,这本来就是一次充满幸福的旅程。如果阅读是为了达成某一明确且又具体的世俗目的,那应该属于一种没有灵魂的阅读吧。当思考的血管被懒惰的脂肪堵住,书中的文字零零落落的进入大脑,过眼云烟一般,最终导致思想贫血,精神苍白,而假如作者不能领会阅读的本质,也只会让作品回味淡薄,启迪单一。
阅读是去发现,去创造,是对生活爱的表达。鉴于此,无论是碎片化阅读,还是为了某种目的去苦读,听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,似乎“阅读”是一种复仇,或许是为了抗争对生活的不满,亦或是试图模仿一些语言换取点个人私利。在我看来,阅读一旦掺入了杂念,只会不断蚕食自己的幸福感,甚至把人引入深渊。
电子书、短视频等数字传媒如燎原般兴起,让纸质书籍在数字海洋中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,不少报纸、杂志也随着时光的潮流退出了舞台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阅读。文字有一种特殊的芳香,投入情感而组成的语句是会呼吸的,以至于每次阅读起来,我不得不像对待一个个生命一样对待它们。
书页“簌簌”地被吹起,留下了春风的影子,书中文字如波浪一般流淌而去。阅读,是一种奢侈的快乐,在字里行间的涤荡下,让灵魂变得透彻轻灵,让性情变得温润如玉。
作者简介:丁泳丹,山东威海人,作品见于《中国青年作家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山西青年报》《山西晚报》《德州晚报》《河北广播电视报》《济宁日报》《烟台日报》《意林》等报纸杂志及其它学术性期刊。
投稿邮箱:huanghaisanwen@163.com
壹点号胶东散文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声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