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正文

余家坪镇:果蔬大棚春日忙 乡村振兴产业旺_滚动

来源 : 子长融媒体中心    时间:2023-04-07 12:09:32

近年来,余家坪镇按照“一园两线三带”的农业产业布局,以山地苹果为主导,“一村一品、一乡一业”为抓手,形成了“一业支撑、多业并举、区域带动、整体推进”的产业体系,不断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眼下,余家坪镇禾草沟村温室大棚里的西葫芦已经成熟上市,走进大棚,大片的绿叶间点缀着朵朵黄花,一个个新鲜饱满的西葫芦昭示着丰收与喜悦,有人采收、有人装袋,一派忙碌而有序的热闹景象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余家坪镇禾草沟村大棚经营者 石安宁:看我们这西葫芦品质相当好,我们现在承包十个(大棚),十个全都是百米大棚。种六棚西葫芦、三棚豆角、一棚普罗旺斯,这个产量一天六亩西葫芦能摘五六千斤。

村上建大棚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,还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,带来稳定经济收入。

余家坪镇禾草沟村村民 石如金:我在这打工一个月挣两千多,我觉得可高兴了,家里的生活也误不下。

余家坪镇副镇长 杨倩:目前,六棚西葫芦都已上市,日产量已达到五六千斤,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解决农民西葫芦的销售问题,采取的是向超市、饭店推销,然后还经过线上+线下的结合,争取将西葫芦还有豆角、普罗旺斯西红柿发展成订单农业,让村民在这个大棚产业上见利,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大棚产业里边来。

余家坪镇崖头村在2019年就被镇党委确定为村集体经济“空壳清零村”。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,村两委班子立足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,改造老化大棚,建起了大棚樱桃示范基地,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。

记者 呼妍旭:今年咱们这个樱桃产量怎么样?

李长平:今年这个产量还可以,大概下来能产4000多斤

记者 呼妍旭:从目前这个色泽上看还不太成熟,大约还得多长时间能上市

李长平:这个樱桃现在是到了转色期,可能再有半个月左右就能上市,4月中旬就能上市了

记者 呼妍旭:那按照您的这个估计啊,今年的这个樱桃大约能带给您多少收益呢?

李长平:按现在这个市场价格儿来说。大概就是每一个棚就是10万块钱吧。

绿享苑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长平告诉记者, 他2020年在崖头村承包了20亩土地,投资了五百万元,建起了这个大棚樱桃示范基地,去年樱桃树初挂果。

余家坪镇崖头村党支部书记 李卫东:我们村子樱桃基地采取公司+集体经济合作社+农户的模式,由公司经营管理,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承包费入股,一部分入股收益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,一部分入股收入用于村民分红,再投资。公司经营需要的务工人员由本村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务工,实现了村民人人当股东,带动了村上劳务业的发展,助力了脱贫攻坚。我们还在周边露地栽种了多个新品种水果和蔬菜,实现长短周期作物相结合的生产模式,促进农业增产增收。

余家坪镇是子长“一村一品、一乡一业”专业镇,现有新寨河、王家湾等4个市级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,特色产业优势凸显。新寨河村在2017年7月就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,目前这里有大棚油桃153座,露地油桃40亩。

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油桃种植户 郝连荣:我一共种植四棚油桃,那三棚是超红,套袋已经套好了,今年的桃长的可以,一棚套了三箱袋子,一箱是3000个袋子。剩下这一棚了,这一棚是离核,今年这一棚离核长好了,离核比那三棚还强,估计套四箱(袋子)没问题。

新寨河村采取“支部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注册成立了“新寨河无公害大棚油桃”专业合作社,建立了《生产经营管理制度》,从统一生产计划、统一供应农资、统一技术标准、统一产品认证、统一指导服务、统一加工销售“六个统一”入手,不断规范内部管理,促进了合作社发展壮大,不断做大做强了油桃产业。

余家坪镇新寨河村党支部书记 王闫华:我们新寨河村大棚油桃目前主要有126、中油4、中油5、中油6和超红等,这几年通过拱棚与温棚、大棚与露地、改造与新建、换季与改良“四个结合”,分季节、分批上市,形成时差,保证了市场供应,形成“一年三季有花、四季瓜果飘香”的良好局面,全村2022年收入可达480多万元。

近年来,余家坪镇不断注重新品种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改良传统产业,提高效益。全镇目前累计发展大棚瓜菜106座,大棚油桃达225棚,种植饲草玉米3000亩,打包青贮4000吨,种植地膜洋芋2000亩,优质小杂粮3000亩。以家庭农场为示范,大户带动,小户发展,年大家畜存栏1万5千头、家禽存笼3万5千只。主导产业不断壮大,500亩以上山地苹果示范园9个,全镇山地苹果面积达1万3千800亩,其中挂果面积4800亩,山地苹果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。

余家坪镇副镇长 杨倩:2016年以来,全镇新建拱棚124座,大棚96座,打造寺湾川1080亩川地葡萄产业带,发展山地核桃3000亩、油用牡丹1700亩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建成以庙砭村为核心的食用菌培育基地,建成禾草沟村、寺湾村两个中蜂养殖基地,养蜂200余箱。建成120亩淡水养殖场1个,纯净水厂1个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9826元增长到2022年的1.41万元。

记者|陈延鹏呼妍旭 贾静雨

编辑|刘国利

责编|杜程政王 平

审核|李红梅 薛金平

监制|王明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声建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