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正文

余秋雨回上戏谈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:中华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

来源 : 新民晚报    时间:2023-06-17 12:57:52

“科技常变,信息手段常变,而艺术便是在常变的世界里寻找永恒。”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迎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。这位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前日再次回到他曾求学和工作过的母校,以“新时代 新的文化使命”这一主题,与上戏师生展开深入对谈。

行者无疆 为中华文明建立自信坐标


1986年,余秋雨开始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,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。那时,柏杨的《丑陋的中国人》正风靡 。余秋雨认为,诚然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永远都需要,但所谓“丑陋”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据的地位非常不一致。罗素1920年访华时就对中国人有过积极评价,如果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一直不想打仗,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,如果愿意的话中华民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民族。这让余秋雨非意识到中华文化高贵的品质需要让人重新认识,“文化说一千道一万,中华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这就牵涉到今天广泛谈论的文化自信。当年,在赴西北的高校演讲时,余秋雨参观了几处文化遗址,他决定通过行走,寻找实物证据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。

23次辞职,让他达成了只身前行的状态。他成了一个穿着灰棉袄、旧球鞋到西北高原上去的行者。他要去寻找公元七世纪的唐朝,去寻找再之前的汉朝。当时公路也不发达,更不要说高速公路,他始终手上攥着一块石头走路以抵御劫匪或野兽。白天满身风沙尘土,夜晚就在油灯下写着见闻,他寄给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、老同学李小林,余秋雨在信封上写了一句,“如果能发表就叫文化苦旅吧”,就连发表后产生轰动,甚至洛阳纸贵,他都不知道,因为他还在行走。

从《文化苦旅》到《行者无疆》《千年一叹》,余秋雨从中国走向了世界。他深有体会:“中国文化一定要讲中国故事,不仅是让我们自己产生文化自信,还要让所有华人都产生文化自信。”虽然余秋雨写的是废墟里迸发出来的中华文明精神遗产。看到讲座现场满目的年轻人,余秋雨告诉大家:“多去走走,在走的过程中你会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美丽,它是被诗歌浸润过的美丽,你更会产生文化自信,更会讲好中国故事。”

寄语青年 人生和表演都要做减法


在戏剧学院的课堂教育当中,应该固守什么?余秋雨认为,年轻人在信息发达的时代,不要成为海量信息的奴隶。他就读于上戏时,图书馆的老师曾跟他说,看一个学生今后的成就,从他借书的书单就可以知道,不看书的当然不行,每天换一本的也不行,能守着一个方向钻研,就会留下完整思考的痕迹。

对于学生来说,又应该在课堂上学习什么?余秋雨认为,在课堂上反而要学一些最基本的常识,如果说大艺术家是金光闪闪的高塔,走向高塔的过程中要爬很多台阶,学校的基础教育就是走向高塔的台阶。眼睛看着高塔,不走台阶,要摔跤的,所以一定要多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和经典表演,不断去做减法。余秋雨说:“看100部电影最后留下最喜欢的5部,这个减法很有价值。这是你心底里的储备,是你永恒不变的一个审美坐标。”在表演上,余秋雨很赞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,每个人都会表演,只是从婴儿到成人后附加的东西越来越多,表演系的老师应该激发每个学生的天性,当每个学生能够卸除掉社会给他强加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时,就有可能成为一位表演艺术家。

一个人的人生想过得轻松、精彩、圆满、自得,要能够悟,能够爱,最后能够投身于美,有了这三点,人生会非常丰富。余秋雨看到的是,很多表面上很成功的人后来一败涂地,很多富豪最后在监狱度过余生,而艺术可以让大家看穿世俗中很多没有意义的东西,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带领大家一起看穿,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。(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)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声建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